首页
第四百二十三章 建兴三年
返回

第四百二十三章 建兴三年

章节报错(免登陆)
下载APP,无广告、完整阅读

一秒记住【笔趣阁小说网】
biquge678.com,更新快,无弹窗!


    建兴三年(200)季春三月,关中已是雪雨融化,草长莺飞,春意盎然。
    风和日丽的晴朗,居住长安的官吏趁着休沐,见景色明媚,故携带亲眷乘马车或驴车,成群结队的出门踏青,观赏长安郊外的美景。
    来...
    洛阳城内,夜色渐浓,刘谌独自坐在书房中,手执毛笔,思绪万千。他刚刚完成了一篇关于治国方略的文章,却迟迟未落款。窗外,月光洒在庭院的青石板上,微风拂过,带来一丝凉意。刘谌放下笔,站起身来,缓步走到窗前,凝视着远处灯火阑珊的洛阳城。
    ###内政深化:以民为本
    尽管洛阳的局势已趋于稳定,但刘谌深知,这只是开始。为了进一步巩固蜀汉的根基,他决定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领域??民生与教育。在他看来,一个国家的强盛不仅依赖于军队和经济,还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与智慧。
    次日清晨,刘谌召集了朝中重臣,在大殿上宣布了一项全新的政策:“从今日起,朕将在洛阳设立‘平民学堂’,不分贫富贵贱,凡有志向学者,皆可入学。”此言一出,满堂哗然。一些大臣担忧此举会耗费大量国库资金,甚至可能引发士族阶层的不满。然而,刘谌态度坚决:“治国之道,首在育才。若无贤能之士辅佐,何谈长治久安?”
    随后,刘谌亲自挑选了一批德高望重的学者担任教职,并拨出专款用于学堂建设。不久之后,“平民学堂”正式开课,吸引了众多学子前来求学。这些学生中既有家境贫寒的少年,也有因战乱流离失所的难民子弟。他们在这里学习经史子集、天文地理以及农耕技艺等知识,逐渐成长为社会的栋梁之材。
    与此同时,刘谌还推行了一系列惠及百姓的举措。例如,他下令减免部分偏远地区的徭役负担,鼓励农民开垦荒地;同时,他还设立了“义仓制度”,规定每年丰收季节,农户需将多余粮食储存于官府指定的仓库中,以备灾年使用。这一政策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,也使蜀汉的粮食储备更加充足。
    ###经济振兴:商贾兴邦
    随着洛阳的重建工作逐步完成,刘谌开始将注意力转向经济发展。他知道,仅靠农业难以支撑一个大国的崛起,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商业贸易。
    为此,刘谌颁布法令,取消了对商人的诸多限制,允许他们在洛阳自由开设商铺,并减免税收三年。此外,他还修建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商道,连接洛阳与荆州、益州等地,极大地方便了商品流通。这条商道后来被称为“蜀汉通途”,成为当时最为繁荣的贸易线路之一。
    为了吸引更多的外来商人,刘谌特意在洛阳设立了一个专门的“商会馆”,为外地商人提供住宿、交易场所及安全保障。这一措施很快见效,来自东吴、魏国甚至西域的商队纷纷涌入洛阳,带来了琳琅满目的商品,如丝绸、瓷器、香料和珠宝等。洛阳的市场变得空前热闹,街道两旁店铺林立,行人摩肩接踵,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。
    然而,刘谌并未满足于此。他意识到,仅仅依靠国内贸易还不足以让蜀汉真正强大。于是,他派遣使者前往西
章节报错(免登陆)
下载APP,无广告、完整阅读
验证码: 提交关闭